民间配资 汉文帝带六人进长安,只靠一晚就掌握军权,为什么他不会被架空?

发布日期:2024-08-06 12:40    点击次数:60

民间配资 汉文帝带六人进长安,只靠一晚就掌握军权,为什么他不会被架空?

导语:古代有很多皇帝被权臣架空、废除的例子,比如汉朝的海昏侯刘贺、曹魏的曹髦、北魏的元子攸……这些皇帝被架空、被废除的核心原因就是不掌握兵权,就像曹髦在讨伐叛逆时甚至亲自拔剑上阵,毫无心腹武装力量。

一想到这里,我就很好奇汉文帝是如何掌权且不被架空的。要知道汉文帝进长安的时候只有六个人,而且汉文帝没有外戚、诸侯王的加成,他是如何力压一干功臣(周勃、灌婴、陈平)等人的?为什么汉文帝仅用一个晚上就能掌握军权?接下来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汉文帝入长安时的凶险场面

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母亲薄姬曾是魏王魏豹的小妾,所以刘恒最开始是不得宠的,就看刘恒的封地(代地)我们就知道了。代地是什么地方?是抵抗匈奴的前线,地方经济、治安十分差,与淮南、齐地、长沙这些地方根本没法比。

在诛吕政治风波结束后,周勃、陈平就决定拥立代王刘恒当皇帝,而拥立的原因不是说刘恒的血统有多么的正,也不是说刘恒与刘邦多么亲近,纯粹就是好掌握。

刘恒母亲是薄姬,而薄姬不是大汉股东,她是刘邦战胜魏王的战利品(最开始只是织布的女工)。刘邦是一时之兴才宠幸薄姬,薄姬本人是不得宠的,而且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

至于刘恒的妻子,先代王后在刘恒进长安之前就死了,而且史书把她的存在遮盖的很严,就连她的姓氏也没透露(后世猜测是吕家女或者是平民女)。至于窦猗(后面的窦太后)出身也不是很显赫,在朝中并无政治资源。

对于功臣们来说,刘恒就是一个毫无政治资源的诸侯王,他是最适合当傀儡的。事实上就连刘氏宗亲也不支持刘恒,刘氏宗亲支持刘襄(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

在得知被选为皇帝时,代王的心腹张武就建议他不要去: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原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周勃、陈平、灌婴这些人都是高祖时期的大将,他们掌握兵权,而且都是老谋深算的老狐狸。他们现在让刘恒去长安显然是没有安什么好心,恐怕是有诈,小心一去不复返,步楚怀王熊心的后尘(项羽杀熊心)。

凭心而论,张武的建议十分中肯,只不过太过胆小。同为心腹的宋昌就提出来不同意见:

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二矣。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硃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彊。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於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核心要素就是:天下认可刘姓当皇帝,功臣势力碍于民心、白马盟誓不能当皇帝,而且刘姓诸侯王犬牙交错确保他们没办法篡位,只要代王运筹得当,还是可以争一争皇位的。

结合宋昌的意见,汉文帝派舅舅去长安打探消息,然后带着六个人前往长安。尽管宋昌一再说好话,但是我们也能从这里面体会到重点,那就是汉文帝想要坐稳皇位,不仅要安抚功臣势力还要打消刘姓诸侯王想要上位的想法。

汉文帝+舅舅+六个心腹,一共才八个人,他们八个毫无政治资源的人要和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们、刘邦分封天下的诸侯王们斗争,这种局面还是非常凶险的。

刘贺去长安的时候还带着大量心腹,曹髦平叛时身边也有上百人追随,但是汉文帝只有六个人。但是就凭这几个人,刘恒掌握了权力。至于他是如何掌握的,我们来看看刘恒的操作。

刘恒势力的政治智慧

富国天兴回报混合A为混合型-偏债基金,根据最新一期基金季报显示,该基金资产配置:股票占净值比18.07%,债券占净值比101.85%,现金占净值比3.43%。基金十大重仓股如下:

刘恒在进长安时有和功臣势力会面,那就是代王邸的谈判。这次谈判属于是三方会谈了,各势力代表如下:

功臣势力: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太仆婴、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这是列侯代表,刘邦曾分封143个列侯);

诸侯王势力: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这是十几个诸侯王的代表,他们更倾向于刘襄当皇帝);

代王势力:刘恒、宋昌、张武(一共六个人,以刘恒为核心)。

此时长安城的兵权是混乱的,功臣势力、诸侯王势力各掌握部分武装(后续清宫也是在双方监督下完成的),但是无论怎么混乱,没有皇帝时大汉军事最高领导是周勃,而代王是一点兵权都不掌的。

但是神奇的是,清宫完成后,代王刘恒当夜入主未央宫,然后就掌握了军权(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

北军在汉朝十分重要,汉武帝和太子刘据在长安火并时北军就是决定胜利的武装部队,而郎中令更是掌管皇宫禁卫军,有这两支军队在手就等于掌握了长安的绝对军事力量。

皇帝高度集权时,任命卫将军就是一句话的事,但是在没掌权时,任命卫将军就需要太尉的同意,否则如果太尉要反对的话,这事就很难办。为什么周勃能同意汉文帝任命卫将军?很明显,汉文帝拿捏了周勃。

功臣势力是支持刘恒的,而诸侯王势力是支持刘襄的,这是两大势力的对撞。如果刘恒上位,那么功臣势力很明显得利更大,他们就是从龙之臣。反之,如果刘襄上位,那功臣势力就要给诸侯王们让位。

在《史记·孝文本纪》中我们能看到汉文帝是如何拿捏周勃的,他先是来了一处以退为进,称自己不堪重任:奉高帝宗庙,重事也。寡人不佞,不足以称宗庙。原请楚王计宜者,寡人不敢当。(楚王是刘邦的异母弟刘交)

开玩笑,这能行吗?楚王是哪里冒出来的葱,决定汉朝皇位的就两股势力,一股是支持刘恒的功臣势力,一股是支持刘襄的诸侯王势力(诸侯王心不齐,但是在长安的诸侯王联合支持刘襄),再怎么也轮不到刘交啊。

把这个代入到博弈论就很清楚了:刘交上位,刘恒得利,诸侯王、功臣不得利;刘恒上位,功臣得利,诸侯王不得利;刘襄上位,诸侯王得利,刘恒、功臣势力不得利。

在这期间,功臣势力和刘恒是有共同利益、共同敌人的。刘交、刘襄上位,功臣势力都得不到好处,所以功臣势力只能支持刘恒。

刘恒的态度很简单,我可以放弃皇位,但是你们能放弃从龙之臣的诱惑吗?如果能,那我回代地,你们给诸侯王们腾位子。如果不能,那就给我好处,否则咱们就一拍两散。

在谈判期间,刘恒“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就是不想当皇帝。功臣势力一再坚持“群臣皆伏固请”,直到陈平交出权力“原大王幸听臣等。臣谨奉天子玺符再拜上”,刘恒这才接受皇位。

可不要小瞧这一点,天子玺符就是签字盖章权,如果文件(圣旨)没有签字盖章,那管屁用。古代权臣、太后都是靠掌握天子玺符来干扰皇权的,陈平交出天子玺符其实就是表态愿意把权力交给代王。

只要代王能让他们当从龙之臣,只要有足够的好处,那他们也愿意做忠臣。但是如果代王不能满足他们,那他们完全可以再让周勃去北军喊一嗓子,要知道北军是出名的认人不认令(太子有符节都调动不了北军)。

就这样,汉文帝才初步掌权,然后就开始逐步清理这些势力。在清理势力时,刘恒表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比如改组朝廷的领导班子,明升暗降周勃(改任丞相,剥夺军权)、拉拢灌婴(升为太尉),原封不动陈平(左丞相)。然后大肆奖励功臣势力,然后分化诸侯王势力,新立一批诸侯王,让新旧诸侯王互相掣肘。

分化政治势力,拉一派打一派,提高自己的领导班子(汉文帝的那六个人都在关键位置,并且全部位列九卿),就是通过这种手段,汉文帝才彻底掌权。

如今我们在看这段历史,发现这一切都起源于代王邸谈判的那一次以退为进,掌握签字盖章权。签字盖章权的核心就是赏罚,什么都可以与人,唯独赏罚不可与人。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民间配资,群臣不敢失礼。汉文帝就是玩赏罚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