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美国夏威夷机场,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国人站在机场外的大街上看着川流不息的街道,感慨万千。此时他的心情既激动又紧张,这个中国人叫杨瀚,他是杨虎城将军的孙子。
此次他的美国之行是带着父亲临终的嘱托,来拜访一位爷爷的故交的。满怀激动和忐忑的杨瀚终于在夏威夷的一个老年公寓见到了这位老者。这一天天气晴朗,见到老人的时候,老人正在外面晒太阳。
杨瀚看到老人后,走上前问好:“学良爷爷,您好!我来看您来了!”与想象中不同的是,老人在得知故人之孙来拜访自己后,并没有显得有多热情,只是上下打量了下来人,随后便淡淡的说了四个字。
原来杨瀚来拜访的正是鼎鼎大名的张学良,此时的张学良已经恢复自由身,并在美国定居。张学良和杨虎城曾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两人又一手主导了西安事变,可是为什么张学良在面对故交的孙子时态度如此冷淡?这其中又有着什么杨瀚不知道的故事呢?
与故人后代见面
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群的特殊饮食需求,市场上应运而生了许多控糖相关产品,控糖大米便是其中之一。那么,对于消费者而言,控糖大米是否值得购买呢?除了选择这类产品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能通过哪些烹饪技巧来帮助控制血糖呢?
1999年,怀揣着对身居美国的那位老者的神往,杨瀚坐在飞机上抑制不住的激动。他将怀里父亲与爷爷的照片细细抚摸,照片上爷爷的音容笑貌尤在,但他却从未见过。只因为爷爷在快要见到红日的黎明前被残忍杀害,就连尸体的面容也遭到了毁坏。
而时至今日,身居美国的这位与爷爷颇有渊源的老者也才恢复自由身不久,杨瀚本打算借看望老者,好从老者的口中得知一些有关那个年代的光辉历程。却没想到老者给杨瀚的第一印象却更像是个孤僻的老头,在听说杨瀚是杨虎城的孙子时,先是短暂的愣神之后,慢慢恢复了平静。
其后也只淡淡的说了四个字:“好的,谢谢!”时光重新在老者的身上归于宁静,就在杨瀚以为这是多年的幽禁导致了老者的性格孤僻。然而谁承想,就在不久后的百岁寿辰上,老者侃侃而谈的景象又再次让杨瀚大开眼界。
但等到他上前拜寿时,老者又恢复成了孤僻老头,前后落差之大,令在场众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那么昔日的东北王究竟为何会如此作态,杨瀚决定从他和爷爷那一辈的历史资料中找寻答案。
东北沦陷
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武装突袭,占领沈阳,随后又陆续占领了东北全境。日军百万兵力横据关外,不仅奴役着几千万东北人民,还对关内大片国土虎视眈眈,侵华行径昭然若揭。
但此时的蒋介石在干什么的?做为当时中国军事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在忙着围剿一心北上抗日的共产党红军。鼠目寸光的蒋介石认为日本人在帮他打击共产党,而日本人也正式借助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削弱抗日力量。
当时很多爱国将领都在企图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但冥顽不灵的蒋介石,却是谁的话都听不进去,他认为共产党红军是阻挠他独裁统治中国的绊脚石,只要能除掉这个绊脚石,哪怕现在有外敌环伺也在所不惜。1935年,张学良任武昌行营主任,并且兼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而杨虎城此时担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
从张学良所担任的职务来看,蒋介石是希望他去围剿北上抗日的红军的,但是张学良却一心抗日。所以对于蒋介石多次要求他出兵围剿红军的命令于不顾,反而多次致电蒋介石劝谏。
张、杨兄弟情
张学良大家都知道,在日军占领东北之前,是名副其实的“东北王”。虽然东北易帜之后,名义上听从国民政府的指挥,但他也成为了中华民国海陆空副总司令。而且还和蒋介石义结金兰,成了结义兄弟。
而杨虎城呢,虽然此时是第七军军长、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而且还被任命为陕西省政府主席。但是对于张学良而言,杨虎城只是刀客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学习,也没有一个显赫的家世。
所以在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入关到达陕西与杨虎城共事之后,张学良是瞧不上刀客出身的杨虎城的,觉得杨虎城是个粗人。但是杨虎城在战场上的表现却是实打实的,而这也正是张学良所缺失的,虽然两人各有优缺点,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抗日。
也正是因为这个共同的目标,让原本没什么交集,甚至是互相看不上的两个人惺惺相惜,坚持抗日,让他们的友情迅速升温。那个时候,杨虎城经常带着家人去张学良家玩,而张学良对杨虎城的孩子都非常的好,经常带他们玩游戏,讲故事,两家人非常的亲近。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飞抵西安,亲自督战。张学良、杨虎城等爱国将领面谏蒋介石,但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并且要求他们立即进攻红军,否则就要将他们的部队调到其他地方驻防。
面谏再次失败之后,杨虎城决定实施他的计划,兵谏。但是他的计划需要张学良的配合,他知道张学良和蒋介石是结拜兄弟的关系,但是他对张学良说,在国家危难面前,就要放下个人情谊。只有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才能赶跑侵略者。内战,只会是亲者痛仇者快。
1936年12月11日,蒋介石邀请张、杨二人参加自己举办的晚宴。宴会期间,蒋介石直接取消了之前布置给张、杨二人“剿匪”的任务,而是任命蒋鼎文为西北剿匪总司令。这意味着,张、杨二人不仅没有劝谏成功,反而丢掉了在战场上的主动权。知道无力回天二人在晚宴结束之后,秘密召集了部下将领,并作出了周密安排。
蒋介石在12日零时被参加兵谏的十七路军活捉,不仅是蒋介石,还有包括陈诚、蒋鼎文、卫立煌在内的多名国民党党政要员被扣留。西安事变的爆发震惊中外,所有人都知道处理不好,不仅达不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
最后,经过各方努力,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这是中国走向抗日统一战线的转折点,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但是蒋介石在被释放回南京之前,要求张学良护送自己回南京。明知前途不明的张学良为了民族大义、为了民族的救亡图存还是欣然同意了。
因为他知道表面上蒋介石是邀请自己去南京,但实际上却是威胁。如果自己不答应,那么蒋介石随时会推翻自己之前的承诺,毕竟这样的事情在蒋介石的身上发生过太多次了。果不其然,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之后,张学良就被软禁了。
兄弟情出现间隙
其实在如何处理蒋介石的问题上,张、杨二人是有很大分歧的,并且爆发过很大的冲突。虽然他们都主张和平解决,不杀蒋介石,但是蒋介石一方在谈判时虽然同意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但是却提出了诸多条件。
其中就包括由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这一条就是杨虎城首先不能同意的。在谈判的过程中,鉴于杨虎城态度强硬,宋美龄和张学良开始用英语谈判、交流。这样的谈判是不会带翻译的,所以杨虎城根本就不知道张学良他们在说什么,这也让张、杨二人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大。
主角落幕
西安事变谈判的过程,蒋介石自然在事后了解的一清二楚,对于张、杨二人的态度,他也了如指掌。杨虎城虽然经过谈判同意释放蒋介石,但是态度强硬,不答应宋美龄等人提出的条件,不允许讨价还价。
睚眦必报的蒋介石自然不会忘记这一耻辱,但当时全国抗日的呼声空前高涨。内心早就按捺不住要报复的蒋介石,也不得不暂时忍耐。更何况,此时的杨虎城手里还有一支十七路军,轻易动不得。但是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蒋介石终于等到机会了。
他先是以安排杨虎城上抗日战场为借口将杨虎城邀请到南昌,而杨虎城自身也是迫切希望能够尽快带领部队赶赴抗日战场。面对蒋介石的邀请,虽然心有疑惑,但为了抗日还是欣然前往。也就是在他到达南昌的那一刻开始,便进入到了蒋介石为他安排好的牢笼中,再也没了自由。
直到1945年,在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日军无条件投降之后,国共双方展开重庆谈判时,我党还提出释放杨虎城的要求。但是这个提议被蒋介石直接否决了,而且为了避免杨虎城被人营救,他还将杨虎城秘密送到重庆,关押在臭名昭著的渣滓洞。
1949年8月,败局已定的蒋介石早就做好逃亡台湾的准备,但是在去台湾之前蒋介石还专门飞到重庆,而身为心腹的毛人凤知道蒋介石在这个时候飞到重庆肯定是大动作的。果不其然,蒋介石直接问毛人凤关押在贵阳监狱的“乱党分子”有多少人之后,毫不犹豫的命令毛人凤将他们全部杀掉。
平时杀人如麻的毛人凤,在听到蒋介石毫无感情的命令之后也不禁打了一个寒颤,他知道关押的这些爱国人士的影响力有多大。而且这里面有一个人是毛人凤不敢做决定的,那就是杨虎城将军。毛人凤硬着头皮,小心翼翼的问蒋介石杨虎城怎么处理,是否一起带到台湾。
不成想,自己的话刚问出口,蒋介石就气急败坏的呵斥道:“这个人早该杀掉了,还留着做什么。”1949年9月6日,在新中国成立一个月之前,爱国将领、名族英雄杨虎城将军殒命。杨虎城将军被蒋介石软禁长达十二年之后,还是没能逃过蒋介石的屠杀,特别是在下命令时的那种气急败坏的气焰,更加说明了蒋介石睚眦必报的狭隘性格。
被软禁的张学良
从对杨虎城的态度来看,蒋介石对张学良的恨意只多不少,因为在西安事变之前,蒋、张二人是结拜兄弟。西安事变在蒋介石看来就是张学良对他这位义兄的背叛,从这也可以看的出来,蒋介石是将个人情绪放在名族大义之前的。但是为什么蒋介石没有杀了张学良,也没有释放张学良,只是软禁起来呢?这其中有个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就是宋美龄。
张学良和宋美龄相交甚久,而且宋美龄的母亲还收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为干女儿。张学良更是直言,认识宋美龄的时候自己已经结婚了,如果自己当时没结婚,会疯狂的追求宋美龄。
宋美龄自然是知道丈夫的性格的,所以在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并且被软禁之后,宋美龄就多次要求蒋介石送张学良回西安。此后的岁月中,宋美龄知道蒋介石是不会释放张学良的,她能做的就是保证张学良的人身安全。
一直到蒋经国死后,当时的执政党中再没有蒋家人之后,张学良才被台湾当局释放,恢复了失去53年的人身自由,而彼时的张学良已经90岁高龄了。
也许这就是真相
恢复自由的张学良没有留在台湾,而是去了美国安享晚年,也正是这个时候,他才终于有了一丝安宁,不用在整日里提心吊胆的担心有一天蒋家后人会来杀他。而他对于杨虎城的后人来看望他一事,想来也是不愿回想起过往罢了。
毕竟他对杨虎城是有愧疚的,做为西安事变的共同发起者,自己虽然被软禁了五十多年,但依旧活着,而且还恢复了自由。但是曾经一次并肩作战的战友,却早就被杀害了。
如果当时自己听从杨虎城的劝告,没有那么轻易的释放蒋介石,没有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也许两人的结局都会不一样。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对杨虎城的惨死,张学良一直都有种愧疚和自责。正是因为这种愧疚,在见到杨虎城的后代时,自己的表现才会那么冷淡。
他知道,旧事重提无疑是在双方的伤口上撒盐,还不如就这样冷淡着,不提旧事。往事已矣,尘归尘,土归土股权基金杠杆,两位英雄虽然都已落幕,但他们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时刻却永远铭刻在国人的心中。正是因为有这些不畏牺牲、不怕流血的英雄们,才让曾经屈辱的历史不会重现。